黎巴嫩詩人?
一、黎巴嫩詩人?
黎巴嫩著名詩人有安杜尼斯(即阿里·艾哈邁德·賽義德·艾斯貝爾,1930~?。?1957年開始擔任《詩歌》雜志主編,是黎巴嫩自由體詩歌的開創(chuàng)者,70年代阿拉伯現(xiàn)代派詩歌的代表之一。他著有詩集《大地說話了》(1957)、《風中樹葉》(1958)、《五首詩》(1980)等。
布盧斯·塞拉邁(1902~1979)的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。他的三部反映古代阿拉伯人歷史的史詩《蓋第爾節(jié)》(1949)、《利雅得節(jié)》(1955)和《西提納節(jié)》被認為是黎巴嫩當代的優(yōu)秀作品。他的散文代表作有《受傷者的回憶》和《面包與鹽》。
赫利勒·哈維(1925~ )在60年代嶄露頭角,以詩集《蘆笛和風》聞名。阿里·綏迪格·阿卜杜·卡迪爾著有詩集《幻想與革命》(1958),它的主題是緬懷過去,反對帝國主義侵略。
二、黎巴嫩母語?
黎巴嫩共和國,位于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,東、北部鄰敘利亞,南界巴勒斯坦、以色列,西瀕地中海。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。
黎巴嫩曾為法國殖民地,1943年11月22日正式獨立,首都貝魯特。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;阿拉伯語是母語和官方語言。阿拉伯語在阿拉伯各國均有標準語和方言之分,黎巴嫩方言同敘利亞、約旦方言比較接近。通用法語、英語。
三、黎巴嫩鄰國?
答:黎巴嫩位于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,首都貝魯特,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接壤,南部與以色列為鄰,西瀕地中海,1943年11月22日獨立。
黎巴嫩是中東地區(qū)最西化的國家之一,境內(nèi)更有人類最早一批城市與世界遺產(chǎn),這些文明古跡最古老的具有長達5000多年的歷史,因而在旅游業(yè)中相當著名。
黎巴嫩有二個鄰國,敘利亞,以色列。
四、黎巴嫩歷史?
黎巴嫩共和國位于地中海東岸,北、東兩面與敘利亞交界,南與巴勒斯坦接壤。面積1.04萬平方公里。人口316萬(1980),絕大多數(shù)是阿拉伯人,約51.1%信奉伊斯蘭教,48.9%信奉基督教。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,通用法語和英語。首都貝魯特。
獨立前的黎巴嫩,公元前第3千紀末,腓尼基人在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地區(qū)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城邦。他們善于航海和經(jīng)商,足跡遠至大西洋,并在地中海沿岸建有不少殖民地,其中最著名的為迦太基(今突尼斯境內(nèi))。腓尼基人創(chuàng)造的拼音字母傳到希臘后,成為現(xiàn)代西方各國字母文字的起源。這是腓尼基人對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。
公元前16世紀以后,黎巴嫩相繼受埃及、亞述、巴比倫、波斯統(tǒng)治。后被亞歷山大大帝占領(lǐng),并于公元前198~前82年成為塞琉西王國的一部分。
公元前64年被并入羅馬帝國。
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后,黎巴嫩成為拜占廷帝國的一部分。
7世紀中葉以后,黎巴嫩為阿拉伯帝國所統(tǒng)治。
11世紀末,十字軍侵占了黎巴嫩;十字軍被趕走后又為埃及所統(tǒng)治。
1516年,黎巴嫩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。
16~17世紀,黎巴嫩人民多次舉行起義,反對土耳其蘇丹和當?shù)胤饨ㄖ鞯碾p重壓迫。
17世紀初,法赫魯丁二世勢力增大,新建了一支軍隊并實行社會改革,建立起事實上獨立的大黎巴嫩。但土耳其大軍壓境,法赫魯丁二世投降并被處死。
18世紀末,貝希爾·謝哈布二世繼承法赫魯丁二世的未竟事業(yè),利用農(nóng)民起義鏟除了幾個強大的封建家族,將統(tǒng)治權(quán)集中到自己手中。
1831年他與反抗土耳其統(tǒng)治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·阿里結(jié)盟,把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。
1840年埃及軍隊從黎巴嫩撤退后,英、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,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斗爭。土耳其乘機于1842年重占黎巴嫩,并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,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,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(tǒng)治。
1860年,黎巴嫩發(fā)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,法國出兵干涉。此后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(qū),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經(jīng)法、英、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(tǒng)治。
1920年,圣雷莫會議把黎巴嫩劃歸法國委任統(tǒng)治。
1926年5月,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,頒布了憲法,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(tǒng)治權(quán)。
1941年11月,法國宣布結(jié)束委任統(tǒng)治,黎巴嫩獲得形式上的獨立。
1943年黎巴嫩成立了第一屆議會,選出了總統(tǒng),宣告獨立;但英、法占領(lǐng)軍直到1946年12月31日才全部撤出。
獨立后的黎巴嫩1957年,黎巴嫩總統(tǒng)加米耶·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,引起人民的反對。
1958年5月,黎巴嫩爆發(fā)了反對夏蒙政權(quán)的武裝起義。7月15日,美國軍隊以維護黎巴嫩獨立和保護美國僑民安全為借口,在黎巴嫩登陸,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。10月26日,美軍被迫撤出。
60年代末期,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武裝力量逐漸轉(zhuǎn)移到黎巴嫩,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,進入以色列境內(nèi)進行游擊活動。由于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報復,黎巴嫩和巴解組織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。
五、黎巴嫩別名?
黎巴嫩舊譯利巴嫩,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(qū),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,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,現(xiàn)在黎巴嫩小店里經(jīng)??梢钥吹匠鐾恋碾枘峄∪说姆轮破?。腓尼基人是第一個環(huán)非洲航行的民族,發(fā)明了腓尼基文字。黎巴嫩過去盛產(chǎn)香柏,這些參天巨樹都是鄰近國家的重要建筑材料。這些有關(guān)黎巴嫩的零散記錄,都可以在舊約圣經(jīng)里看得到。
公元前64年,古羅馬占領(lǐng)了黎巴嫩,并修建了舉世聞名的巴爾貝克神廟,該神廟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最大的羅馬古建筑之一。
由于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(zhàn)略要道,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(jīng)占領(lǐng)過黎巴嫩。相繼受埃及、亞述、巴比倫、波斯、羅馬統(tǒng)治;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。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(lǐng)。
六、黎巴嫩特色?
黎巴嫩都有什么特色?
先來說說它的美食吧。美食最早可追溯至數(shù)千年前的腓尼基時代。由于黎巴嫩長期受不同文明統(tǒng)治,其菜品種類也保留了些許痕跡。例如,奧斯曼帝國引入了羔羊肉、橄欖油、面包、果仁蜜餅、拉班奶酪(Labneh)和各種堅果等,法國留下了果餡餅、一種可追溯至16世紀的焦糖蛋奶沙司甜點,以及泡芙條、炸薯條和羊角面包等。
黎巴嫩美食采用新鮮、美味的食材和香料,結(jié)合了土耳其、阿拉伯和法國的烹飪風格。黎巴嫩菜的一大特色是素食,并大量使用堅果(尤其是杏仁和松子)和檸檬汁制成的調(diào)味料。所有烹調(diào)的材料,包括調(diào)味料都盡可能當天購買,保持新鮮。黎巴嫩人愛吃雞肉、羊肉,其中羊肉是首選,因為羊是素食動物,愛吃干凈的青草,而不是被人踐踏過的雜草,所以黎巴嫩人認為羊是最潔凈的動物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黎巴嫩人不斷引入了新食材、香料和烹飪手法,黎巴嫩美食以美味和創(chuàng)新在世界上享有知名度。
七、黎巴嫩祖先?
說起黎巴嫩就得從腓尼基人說起,腓尼基人是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,自稱為迦南人,是西部閃米特人的西北分支。腓尼基人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航海家和商人,他們駕駛著狹長的船只踏遍地中海的每一個角落,地中海沿岸的每個港口都能見到腓尼基商人的蹤影。
黎巴嫩和敘利亞多數(shù)人口都是腓尼基人的后裔
八、黎巴嫩名人?
埃米勒·拉胡德(Emile Lahoud)黎巴嫩總統(tǒng)。1936年1月10日生于黎巴嫩山區(qū)省麥頓(METN)縣巴布達特(BAABDAT)鎮(zhèn),出身軍人世家,其父是黎開國元勛之一。1956年入軍校,一年后赴英國達特茅斯海軍學院學習。
納丁·娜喜布·潔牧(Nadine Nassib Njeim),黎巴嫩知名女藝人、選美王后。
她曾經(jīng)獲選2004年黎巴嫩小姐,并在第二年代表黎巴嫩親赴泰國參選當年的環(huán)球小姐(Miss Universe 2005)。
九、黎巴嫩國王?
黎巴嫩沒有國王。
黎巴嫩共和國位于地中海東岸,北、東兩面與敘利亞交界,南與巴勒斯坦接壤。面積1.04萬平方公里。人口316萬(1980),絕大多數(shù)是阿拉伯人,約51.1%信奉伊斯蘭教,48.9%信奉基督教。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,通用法語和英語。首都貝魯特。
獨立前的黎巴嫩,公元前第3千紀末,腓尼基人在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地區(qū)建立了許多奴隸制城邦。他們善于航海和經(jīng)商,足跡遠至大西洋,并在地中海沿岸建有不少殖民地,其中最著名的為迦太基(今突尼斯境內(nèi))。腓尼基人創(chuàng)造的拼音字母傳到希臘后,成為現(xiàn)代西方各國字母文字的起源。這是腓尼基人對世界文化做出的重大貢獻。
公元前16世紀以后,黎巴嫩相繼受埃及、亞述、巴比倫、波斯統(tǒng)治。后被亞歷山大大帝占領(lǐng),并于公元前198~前82年成為塞琉西王國的一部分。
公元前64年被并入羅馬帝國。
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后,黎巴嫩成為拜占廷帝國的一部分。
7世紀中葉以后,黎巴嫩為阿拉伯帝國所統(tǒng)治。
11世紀末,十字軍侵占了黎巴嫩;十字軍被趕走后又為埃及所統(tǒng)治。
1516年,黎巴嫩淪為奧斯曼帝國的屬地。
16~17世紀,黎巴嫩人民多次舉行起義,反對土耳其蘇丹和當?shù)胤饨ㄖ鞯碾p重壓迫。
17世紀初,法赫魯丁二世勢力增大,新建了一支軍隊并實行社會改革,建立起事實上獨立的大黎巴嫩。但土耳其大軍壓境,法赫魯丁二世投降并被處死。
18世紀末,貝希爾·謝哈布二世繼承法赫魯丁二世的未竟事業(yè),利用農(nóng)民起義鏟除了幾個強大的封建家族,將統(tǒng)治權(quán)集中到自己手中。
1831年他與反抗土耳其統(tǒng)治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·阿里結(jié)盟,把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。
1840年埃及軍隊從黎巴嫩撤退后,英、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,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斗爭。土耳其乘機于1842年重占黎巴嫩,并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,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,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(tǒng)治。
1860年,黎巴嫩發(fā)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大仇殺,法國出兵干涉。此后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(qū),由土耳其政府任命并經(jīng)法、英、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(tǒng)治。
1920年,圣雷莫會議把黎巴嫩劃歸法國委任統(tǒng)治。
1926年5月,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,頒布了憲法,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(tǒng)治權(quán)。
1941年11月,法國宣布結(jié)束委任統(tǒng)治,黎巴嫩獲得形式上的獨立。
1943年黎巴嫩成立了第一屆議會,選出了總統(tǒng),宣告獨立;但英、法占領(lǐng)軍直到1946年12月31日才全部撤出。
獨立后的黎巴嫩1957年,黎巴嫩總統(tǒng)加米耶·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,引起人民的反對。
1958年5月,黎巴嫩爆發(fā)了反對夏蒙政權(quán)的武裝起義。7月15日,美國軍隊以維護黎巴嫩獨立和保護美國僑民安全為借口,在黎巴嫩登陸,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。10月26日,美軍被迫撤出。
60年代末期,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武裝力量逐漸轉(zhuǎn)移到黎巴嫩,以黎巴嫩南部為基地,進入以色列境內(nèi)進行游擊活動。由于以色列對黎巴嫩進行報復,黎巴嫩和巴解組織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。
十、黎巴嫩民族?
黎巴嫩主體民族為阿拉伯人。
阿拉伯人屬閃米特人的一支,是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,屬歐羅巴人種-地中海類型,絕大多數(shù)信奉伊斯蘭教,人口約四億五千萬人,由阿拉伯人組成的社會為阿拉伯世界。
“阿拉伯”作為民族指代詞最早出現(xiàn)于西元前九世紀亞述征服亞蘭時期的阿卡德文文獻“庫爾恩獨石”上。歐洲人稱之為“薩拉森人”。
以阿拉伯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、阿曼、也門、阿聯(lián)酋、卡塔爾、巴林、科威特、伊拉克、敘利亞、約旦、黎巴嫩、巴勒斯坦、埃及、利比亞、突尼斯、阿爾及利亞、摩洛哥。還有大部分分布在毛里塔尼亞、蘇丹、吉布提、索馬里和科摩羅等國,少數(shù)的分布在伊朗霍爾木茲甘省。屬閃米特人的一支,是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,屬歐羅巴人種-地中海類型,絕大多數(shù)信奉伊斯蘭教,人口約四億五千萬人,由阿拉伯人組成的社會為阿拉伯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