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理白族婚禮隆重嗎?
一、大理白族婚禮隆重嗎?
白族婚禮十分隆重,婚禮的活動一般分為“踩棚”、“正喜”、“散客”三個階段。 頭天為“踩棚”,白天搭彩棚,給女方送衣物箱籠彩禮,夜晚由民間藝人在彩棚里演唱“吹吹腔”、“大本曲”稱之為“板凳戲”。第二天為“正喜”,新郎用花轎迎接新娘,新娘要哭別父母、兄妹。到男方家門口時,新郎、新娘在司儀的指點下于大堂之內行大禮拜天地,拜父母,夫妻對拜,旋即搶入洞房,爭坐床頭,意為先入為主。因白語中“辣”與“親熱”、“富貴”諧音,故陪郎侍女們在洞房內將辣椒面撒入火盆,辣味四溢,嗆得新娘大咳不已;在酒菜中撒入花椒面,麻得新娘難以下咽,以示“親熱”、“富貴”。正喜這天,通霄達旦地演奏“吹吹腔”、“大本曲”,熱鬧非凡。第三天“散客”,由新娘親自烹飪魚菜招待親朋好友,叫“吃魚宴”。新婚后三日新娘才回門,七日新郎新娘到本主廟祭本主,叫“頌平安子”,意為早生貴子早享福、早發(fā)財。
二、大理白族婚禮鋪床吉祥話?
大理白族的婚禮是一個十分莊重而神圣的儀式,鋪床更是其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在鋪床的過程中,家庭長輩會念誦吉祥話,祈求新人幸福美滿、百年好合、子孫綿延等美好祝愿。同時,鋪床的花朵、果品、鮮肉等寓意也十分豐富。通過這些儀式和祝福,新人可以感受到來自親人和族群的深深祝福和關愛,帶給他們更加美好的婚禮回憶和婚后生活。
三、大理白族民歌?
蝴蝶泉邊 白月亮白姐姐 風花雪月唱大理 望夫云 洱海情歌 趕月街 大理下來草帽街 西湖月 月下情歌 松竹梅曲 這些都是白族的民歌
四、大理白族風俗?
大理白族的風俗有:
一、服飾。白族服飾清爽大方。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,外套黑領褂。婦女服飾各有千秋,從服飾可看出年齡大小、成婚與否以及地區(qū)差異。白族崇尚白色,以白色衣服為尊貴。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,外套黑領褂。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,或皮質、綢緞領褂,腰系繡花兜肚,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。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。大理一帶多穿白上衣,紅坎肩,或是淺藍色上衣、外套黑絲絨領褂,右襯結紐處掛“三須”、“五須”銀飾,腰系繡花短圍腰,下穿藍色寬褲,足蹬繡花鞋。
二、飲食。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,山區(qū)則以玉米、蕎子為主食。喜食酸辣,洱海的鯉魚、弓魚、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肴,“砂鍋魚”是大理著名佳肴。善于腌制火腿、臘肉、香腸、油雞、螺螄醬等。
三、建筑。白族的建筑藝術獨具一格。高寒山區(qū)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“垛木房”或“竹籬笆房”;壩區(qū)則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。位于蒼山腳下、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,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。一座端莊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墻、大門、照壁、正房、左右耳房組成。
五、大理白族有哪些?
白族為單一民族,沒有分支。
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,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、貴州省畢節(jié)地區(qū)及四川涼山州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(yè)生產,善種水稻。白族有本民族語言,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。
六、大理白族風鈴由來?
風鈴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占風鐸,主要用于占卜。古人也有用它判斷風向的。史記:唐朝時,唐睿宗的兒子歧王其宮中竹林里掛了許多玉片,聽玉片的碰撞聲判斷風的方向。這些玉片就是占風鐸。風鈴也作為辟邪物懸掛于房前屋后。
古人樸素的思想認為:能聽到風鈴聲的范圍之內,邪魔鬼怪是不能近身的,這和古人貼在大門上的“門神”有類似的作用。后來,風鈴被到大唐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國。一則民間傳說說的是明治末期,東京的京橋附近有個長長的陡坡,那里時有鬼怪出沒,天黑后無人敢走。
有一天,一個賣風鈴的小販回家遲了,經過這個荒山坡時,看到一個窈窕女子站在路邊,長袖掩面,哭哭涕涕。于是小販問:“娘子,為何哭泣?”詢問再三,不見女子回答。小販禁不住上前拽女子的衣袖。女子緩緩轉過身來,原來卻是一張無嘴無鼻無眼光滑如蛋殼的臉。
小販嚇得大叫一聲拔腿就跑。身后背的風鈴大響。那女子本要追趕,一聽到鈴聲便倏地消失了。至今,風鈴還是被當作日本人的“消夏三寶”之一流傳。西方人認為:風鈴是源于他們的先輩聽到掛在一起的金屬餐具因被風吹動,相互撞擊發(fā)聲,而且聲音不乏樂耳之處。
所以模仿和發(fā)明出了風鈴。
七、云南大理白族風俗?
三月街,又名“觀音市”,是白族盛大的節(jié)日和佳期。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。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,后來逐漸變?yōu)橐粋€盛大的物資交流會。
火把節(jié)
火把節(jié),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。
繞三靈,農歷四月下旬,為期三四天。
石寶山歌會,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;
劍川騾馬會
本主節(jié)
蝴蝶會
火把節(jié)
茈碧湖歌會
海西海歌會
朝雞節(jié),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;
耍海會,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;
葛根會,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。
八、大理白族涼粉做法?
大理人做的都是黃豆涼粉。雞豆涼粉是麗江特產。
1、先將黃豆(或者雞豆)泡透水。(12小時以上)
2、磨成豆渣狀態(tài),注意帶水磨,水和豆渣同在。
3、瀝去豆渣,只要豆?jié){水。
4、用小火燒開豆?jié){水(按出漿的多少可分成上頭、中游、和下塘。)這里一般是用中游的熬,滾開后加入一瓢上頭漿,再滾開加一瓢下塘漿。不斷重復!~待分量適合了,澆入上頭漿底沉淀的雞豆淀粉,順時針攪動,此時一定要攪透,火一直控制好小火。
5、10來分鐘后就成了,停個3分鐘左右,起鍋,放入容器里。
6、冷卻3小時左右涼粉就成了,用雞豆熬制的涼粉,顏色自然黑,光澤好,切片改條就成了。
7、配料:氽水冷卻后的韭菜和綠豆芽,干焙出來的紅辣椒末,麗江頭醋、蒜泥泡的水,花椒油、醬油、胡椒鹽、舂菜或芥末。
8、攪拌均勻即可。 好不好就看你熬豆?jié){的功夫了,偷工減料的涼粉顏色、韌性、口感都不一樣。
九、大理白族包頭介紹?
白族是中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少數民族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。白族崇尚白色,所以女子頭飾代表大理的“風花雪月”,因為在白族少女的頭飾上,垂下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;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,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,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。因此,也就形成了她們的頭飾現在所呈現的包頭的模樣。
男子頭飾簡單。云南大理、洱源、劍川、鶴慶、云龍等地,都用藍、黑色頭。古時曾用八角巾作頭飾。保山阿石寨則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。婦女頭飾復雜,常用的有魚尾帽、花頭巾、白纓穗、銀簪、冠針等。大理、洱源等地婦女頭飾、發(fā)型隨年齡變化而變化。幼童(含男童)以戴帽為飾,少女以花頭巾、白纓穗、獨辮發(fā)纏繞為飾,少婦以藍布挑花頭巾為飾,老年婦女則以黑布頭巾為飾。
十、大理白族服飾寓意?
寓意主要體現在頭飾、服飾和刺繡等方面。
首先,白族女子頭飾上的穗子代表下關的風,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,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,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,因此形成了她們頭飾現在所呈現的模樣。
其次,白族服飾中的挑花和刺繡是服飾的精髓,蘊含了古老的民俗傳統(tǒng)。挑花紋樣以蝴蝶紋、菊花紋、梅花紋為主,寓意吉祥、五彩斑斕。而刺繡講究圖案和色彩搭配,運針細密均勻,圖案大方形象,繡在服飾上或單獨作為繡品,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。
總的來說,大理白族服飾寓意著白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,同時也為他們的服飾增添了寶貴的文化和藝術價值。